醫院 HIS 系統在檢查檢驗模塊主要通過設定質量指標、進行數據監測與分析、開展結果審核與評估以及實施持續改進措施等方式進行質量監控與評估,具體如下:
1、設定質量指標
準確性指標:包括檢查檢驗結果與金標準(如組織病理學診斷、專家共識等)的符合率,或者通過內部質量控制樣本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來衡量。例如,在臨床檢驗中,定期使用標準品進行檢測,計算檢測結果與標準值的偏差,以評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完整性指標:關注檢查檢驗報告中必填項的完整率,如患者基本信息、檢查部位、檢查結果、診斷意見等是否完整填寫。以放射科為例,每份影像報告都應包含患者姓名、年齡、檢查日期、檢查部位、影像描述及診斷結論等信息,通過統計這些信息完整的報告數量占總報告數量的比例來評估完整性。
及時性指標:規定檢查檢驗從申請到報告發布的時間間隔,計算按時完成率。例如,對于急診檢驗項目,要求在 30 分鐘內出具報告,統計實際按時完成的急診檢驗數量占總急診檢驗數量的百分比,以此來衡量及時性。
2、數據監測與分析
實時數據監測:HIS 系統實時采集檢查檢驗過程中的數據,如儀器設備的運行狀態、檢測參數、操作人員信息等。一旦出現異常數據,系統立即發出警報。比如在檢驗過程中,如果儀器檢測到某項指標超出正常范圍或儀器出現故障,系統會自動提示操作人員進行復查或維修。
定期數據分析:定期對檢查檢驗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生成質量報表。分析內容包括不同科室、不同檢查檢驗項目的質量指標變化趨勢,以及與歷史數據、行業標準的對比情況。例如,每月對檢驗科的各項檢驗項目進行準確性、精密度分析,對比不同月份的數據,觀察是否存在波動或異常。
3、結果審核與評估
內部審核:檢查檢驗報告在發布前,需經過上級醫師或專業審核人員的審核。審核人員會對報告的內容進行仔細核對,包括結果的準確性、診斷的合理性以及報告的規范性等。例如,在病理科,病理報告通常由初診醫師出具后,再由上級醫師進行審核,確保報告的質量。
外部評估:參加國內外權威的室間質量評價活動,將本醫院的檢查檢驗結果與其他醫院進行比對,評估醫院在行業內的水平。例如,臨床檢驗科室參加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組織的室間質量評價計劃,通過與其他醫院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4、持續改進措施
問題反饋與整改:針對質量監控與評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相關科室和人員,并制定整改措施。明確整改責任人和整改期限,跟蹤整改效果。例如,如果發現某臺檢驗儀器的檢測結果準確性出現問題,及時對儀器進行校準和維護,并對相關操作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定期復查該儀器的檢測結果,確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質量培訓與教育:定期組織檢查檢驗人員參加質量培訓課程和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其專業技能和質量意識。培訓內容包括最新的檢查檢驗技術、質量控制方法、行業標準等。例如,邀請專家來院進行講座,介紹最新的影像學診斷技術和質量控制要點,或者組織檢驗人員參加線上培訓課程,學習臨床檢驗的質量保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