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 HIS 系統檢查檢驗模塊預警功能的設置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需求分析與規劃
明確預警目標:確定通過預警功能想要實現的目標,如及時發現危急值、異常結果、報告超時等情況,以保障患者安全和醫療質量。
梳理業務流程:對檢查檢驗科室的工作流程進行詳細梳理,包括標本采集、送檢、檢驗、報告審核等環節,明確在哪些環節需要設置預警。
確定參與人員:明確涉及預警功能設置和使用的人員,如系統管理員、檢驗科室工作人員、醫生、護士等,以及他們各自的職責和權限。
2、預警規則設定
指標閾值設定:為各項檢查檢驗指標設定正常參考范圍,超出或低于此范圍即為異常。例如,成年人血小板計數的正常范圍是(100 - 300)×10?/L,當檢測結果不在此范圍內時觸發預警。
危急值設定:對于一些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檢驗結果,設定危急值。如血鉀濃度低于 2.5mmol/L 或高于 6.5mmol/L 屬于危急值,一旦出現此類結果立即觸發預警。
邏輯關系設定:考慮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在血氣分析中,pH 值、二氧化碳分壓、碳酸氫根離子等指標相互關聯,當這些指標的關系出現異常時觸發預警。
時間規則設定:設定檢查檢驗報告的完成時間標準,如普通血常規檢查要求在 1 - 2 小時內出具報告,超過規定時間未完成則觸發預警。同時,對于需要動態觀察的指標,設定時間序列上的變化規則,如某項腫瘤標志物在連續幾次檢查中持續上升,即使當前數值在正常范圍內也發出預警。
3、系統配置與開發
數據庫設計:在 HIS 系統的數據庫中,創建相關的數據表或字段來存儲預警規則、患者檢查檢驗數據、預警記錄等信息。確保數據庫能夠高效地存儲和查詢這些數據,以支持實時的預警分析。
接口開發:如果 HIS 系統需要與其他系統(如檢驗儀器設備系統、LIS 系統、PACS 系統等)進行數據交互,開發相應的接口,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和共享。例如,從檢驗儀器設備系統中獲取患者的檢驗結果數據,以便 HIS 系統進行預警分析。
預警功能編程:根據設定的預警規則,使用編程語言和開發工具在 HIS 系統中實現預警功能。包括數據的實時監測、分析、預警觸發以及通知功能的實現。例如,當系統檢測到患者的檢驗結果滿足預警規則時,自動發送短信或彈出窗口通知相關醫護人員。
4、測試與優化
功能測試: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對預警功能進行全面的測試。使用模擬數據和實際患者數據,驗證預警功能是否能夠按照設定的規則準確地觸發預警,并且通知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發送給相關人員。
性能測試:評估預警功能對 HIS 系統性能的影響,包括系統的響應時間、數據處理速度等。確保在大量數據處理和高并發情況下,預警功能不會導致系統出現卡頓或崩潰現象。
優化調整:根據測試結果,對預警功能進行優化和調整。修復發現的漏洞和問題,調整預警規則的參數,以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例如,如果發現某些預警規則過于敏感或不夠敏感,導致誤報或漏報,需要對規則進行相應的修改。
5、培訓與推廣
人員培訓: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培訓,包括檢驗科室工作人員、醫生、護士等,使他們了解預警功能的設置流程、使用方法、預警信息的含義以及如何根據預警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他們能夠熟練操作 HIS 系統的檢查檢驗模塊,及時處理預警信息。
宣傳推廣:通過醫院內部的宣傳欄、會議、培訓等渠道,向全院工作人員宣傳預警功能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提高大家對預警功能的認知度和重視程度,促進其在臨床工作中的有效應用。
6、上線運行與監控
正式上線:經過測試和培訓后,將預警功能正式上線運行。在上線初期,密切關注系統的運行情況,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日常監控:建立日常的監控機制,定期檢查預警功能的運行狀態,包括預警規則的執行情況、數據的準確性、通知的及時性等。同時,收集醫護人員對預警功能的反饋意見,以便不斷優化和改進。
數據統計與分析:對預警信息進行統計和分析,了解預警的發生頻率、類型、處理情況等。通過數據分析,評估預警功能的效果,發現潛在的問題和風險,為醫院的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例如,分析哪些檢查檢驗項目的預警發生率較高,是否存在某個科室或時間段的預警處理不及時等情況,以便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