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電子病歷模塊通常包含以下內容:
1、患者基本信息
個人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出生日期、民族、職業、地址、聯系方式等,這些信息用于準確識別患者身份,方便醫院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聯系。
醫療基本信息:如患者的醫保類型、過敏史、血型等,為醫療過程提供必要的基礎數據,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準確性。
2、病歷首頁
入院信息:記錄患者入院時間、入院途徑、入院診斷等,概括患者入院時的基本狀況和初步診斷結果,有助于醫護人員快速了解患者就醫的主要原因和緊急程度。
住院信息:包含住院科室、住院號、床位號等,明確患者在醫院的住院位置和管理編號,方便醫院對患者住院期間的醫療服務進行組織和管理。
出院信息:如出院時間、出院診斷、出院情況等,總結患者住院治療的最終結果,為患者后續的康復和隨訪提供依據。
3、病程記錄
首次病程記錄:是患者入院后由經治醫師或值班醫師書寫的第一次病程記錄,包括病例特點、診斷依據及鑒別診斷、診療計劃等,體現了醫師對患者病情的初步分析和診療思路。
日常病程記錄: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和診療進展,由經治醫師定期書寫,內容包括患者的病情變化、癥狀體征的改變、輔助檢查結果的分析、治療措施的調整及效果等,實時反映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情動態和醫療過程。
上級醫師查房記錄:記錄上級醫師查房時對患者病情的分析、診斷意見、治療方案的指導等內容,體現了醫院醫療團隊的層級管理和專業指導,有助于提高醫療質量和水平。
4、醫囑信息
長期醫囑:指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開具的長期執行的醫囑,如藥物治療、護理級別、飲食要求等,這些醫囑在患者住院期間持續有效,直至醫生開具停止醫囑。
臨時醫囑:是針對患者病情臨時開具的醫囑,如臨時檢查、臨時用藥、會診申請等,通常是一次性執行的醫囑,用于應對患者突發的病情變化或特殊的診療需求。
5、輔助檢查報告
檢驗報告: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等各種檢驗項目的結果報告,通過對患者血液、尿液、分泌物等樣本的檢測,為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監測提供重要的實驗室依據。
影像檢查報告:如 X 光、CT、MRI、超聲等影像檢查的報告,描述了檢查部位的影像學表現,幫助醫生觀察患者體內的組織結構和病變情況,輔助診斷疾病。
其他檢查報告:還可能包括心電圖、病理檢查等其他輔助檢查的報告,從不同角度為患者的病情診斷提供依據。
6、護理記錄
護理評估:對患者入院時的身體狀況、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狀態等進行全面評估,為制定護理計劃提供依據。
護理措施:記錄護士根據護理計劃為患者實施的各項護理措施,如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病情觀察、健康教育等,體現了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護理記錄單:以時間為序,詳細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護理措施的執行情況及效果等,是護理工作的實時記錄,有助于醫護人員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協作。
7、手術記錄
手術基本信息:包括手術名稱、手術時間、手術地點、手術醫師等,明確手術的基本情況和參與人員。
手術經過:詳細描述手術的過程,包括手術切口、手術步驟、術中發現、組織器官的處理情況、術中出血量、輸血量等,是對手術操作的客觀記錄,對于術后的病情觀察和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術后醫囑:記錄手術后醫生為患者開具的醫囑,包括傷口護理、引流管護理、用藥指導、飲食要求等,指導護士和患者進行術后康復護理。
8、會診記錄
會診申請:當患者的病情復雜,需要其他科室的專家進行協助診斷和治療時,由經治醫師填寫會診申請單,說明患者的病情、會診目的和需要會診的科室等信息。
會診意見:受邀科室的專家在會診后填寫會診意見,包括對患者病情的分析、診斷建議、治療方案等,為患者的綜合治療提供多學科的專業意見。
9、知情同意書
手術知情同意書:在進行手術前,醫生向患者或其家屬詳細說明手術的必要性、風險、并發癥等情況,患者或其家屬在充分理解后簽署同意手術的文件,體現了患者對自身醫療決策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特殊檢查知情同意書:對于一些有創性、風險性較高或可能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影響的特殊檢查或治療項目,如介入治療、化療等,醫生需向患者或其家屬說明相關情況并取得其簽署的知情同意書。
以上是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電子病歷模塊的主要內容,不同醫院可能會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和管理特點,對模塊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補充。